顾乐夫 官方网站

http://guyuefu.zxart.cn/

顾乐夫

顾乐夫

粉丝:20576

作品总数:19 加为好友

个人简介

顾乐夫先生为当代旅美画家,50年代与著名画家范曾、袁运生齐名为“南通三小画家”, 80年代名列《中国书画名人大辞典》,享誉全国。顾先生素以“绘画全才”和“人物肖像画大师”而著称。 他学的是版画,精于油...详细>>

艺术家官网二维码

扫描二维码 关注艺术家

艺术圈

作品润格

书 法:

国 画:元/平尺

匾额题字:

拍卖新高:

联系方式

艺术家官网负责人:小张

邮箱:artist@zxart.cn

本页面资料由该艺术家或本主页注册用户提供,张雄艺术网不为上述信息准确性承担任何责任。

美术骄子顾乐夫 一


50多年前,南通城出了三个名动乡里的小画家,一个是现如今大名鼎鼎的范曾,一个是在首都机场画下《生命的赞歌》壁画而声名大噪的袁运生,还有一个就是著名旅美肖像画家顾乐夫。时光流逝,转眼就是几十年,当年的三位稚气未脱的小画家如今已是古稀之年。然而,对于顾乐夫来说,往事如烟,恍若昨日,旅美16年第三次回乡的他,用一口纯正地道的南通话向我叙述悠悠往事,那平静而委婉的语调就好像是在眼前飘忽的片片云絮,竟让我不由地产生一种陶醉感。

 

 

19381025日,日本人从姚港登岸的消息像火一样燎遍南通城,在如流的逃难人群中,一位皮肤白皙的孕妇腆着大肚子,艰难地移动着脚步。蓦的,孕妇满脸大汗,面露痛苦神色,在路旁一间草房里,一声清亮的啼哭向这多难的民族宣告一个新生命的诞生,也昭示着这个小生命坎坷命运的开始。这条不合时宜地诞生在逃难途中的小生命就是顾乐夫。

 

顾乐夫的爷爷辈居住在南通城南的曹公祠,父亲在上海一家洋行当职员,顾乐夫幼年随父亲到上海,听着黄浦江的涛声生活了两年。不久,顾乐夫回到南通,住在寺街天宁寺旁。寺街是文化底蕴极厚的地方,历史上从这条小巷走出去的名人不计其数,小小的一座院落,不起眼的一幢矮房,指不定曾经出生过某位名人。童年的顾乐夫时常在天宁寺的晨钟暮鼓中寻找小巷名人足迹,在光孝塔悠扬的风铃声中听小巷残砖衰草叙说当年的繁华,在大雄之殿前看晨曦落日将屋脊涂抹成金黄。顾乐夫就在这样的氛围里感受着艺术的魅力,发酵他艺术的细胞。

 

 

顾乐夫作品:《大海航行靠舵手》木板油画

 

顾乐夫的小学是在北濠小学就读的,他的绘画生涯也就是从那里起步的。那时学校不开绘画课,也没有绘画教辅材料,父亲、老师、同学、行人都是他写生、素描和画肖像的对象,随手抓张来纸就画,连书本的空白处都画满了人物头像,他的素描功底就从那时开始打下基础。13岁那年,顾乐夫就成为市文联美协会员,其时,他刚跨进市二初中的大门。

 

南通三小画家的名头是他们上初中时开始响亮起来的。顾乐夫家的北边是范曾家,南面是袁运生家,三家相隔不远,站在家门口喊一嗓子都能听到。同样的生活环境,同样的文化熏陶,同样的艺术追求,使三个小画家走得很近,一起写生,一起苦读,一起探讨绘画技巧,一起参加公益活动。三人既是志同道合的画友,又是无话不谈的伙伴。

 


顾乐夫作品:《林中小屋》 18x24英寸

 

1955年,三位小画家面临着人生重要转折。这年,三人在从南通中学高中毕业前夕,结伴赴京考中央美术学院。命运捉弄人的是,范曾考进了天津南开大学历史系,袁运生如愿以偿进了中央美院,而专业成绩已过关的顾乐夫,却因家庭成份问题政审不通过被涮了下来。于是,三个朝夕相伴的伙伴从此踏上分属于他们自己的命运轨道,并且离多聚少。

 

不肯向命运低头的顾乐夫没有沉沦下去,他一边积极备考,一边创作作品。他根据德国作家席勒的作品《威廉·退尔》绘画的小人儿书1956年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,这是他的第一部小人儿书作品。同年,他的又一部作品由版画出版社出版,《萌芽》杂志、《中国工人》、《天龙画刊》等刊发了不少他的画作,南通小画家的名声走出江海平原,在华夏大地传扬开来。1956年是顾乐夫的幸运年、丰收年,他的大学梦也在这一年圆满,考入中央美院华东分院(后来称浙江美院、中国美院)版画系。这一方面源于全国政治环境有所松动,另一方面也是主考老师爱才,不忍心掐掉一棵绘画大师苗子。这位主考老师后来在历次政治运动中被人攻击为择生不讲政治出身、让一个地主的子女混进大学神圣的艺术殿堂而受到批判,这是后话。

 


顾乐夫作品:《第一堂祈祷课》


由于在全国画界已经小有名声,又由于学习成绩好于他人,顾乐夫在大学的经历正应了那句古话"木秀于林,风必摧之;堆高于岸,流必湍之;人出于众,众必毁之"。在那个政治斗争频仍的年代,像他这种性格率真、心直口快的人不磕磕碰碰才怪呢。

 

果然,顾乐夫平日里的三句话,把他自己送进了右派的队伍里。第一句话是在进电影院时,见到挂的都是前苏联的电影明星照片,便随口说了一句:中国的电影院为什么不挂中国的电影明星?第二句话是在观看了苏联拍摄的反映日俄战争的《瓦良格巡洋舰》电影,以及推崇这部影片为"爱国主义"的评论文章后,不以为然地说:这是部反映日俄帝国主义争夺中国领土的不义战争的影片,何来爱国?第三句话是匈牙利事件发生后,全国上下声讨纳吉,他却嘟哝了一句:匈牙利是个主权国家,苏联有何权利去镇压人家?

 

无需多说什么了,这三句话足以构成他反苏言行,理所当然地被推进右派行列,供人们去揭发、批斗。这一年,他不到18岁。顾乐夫后来笑言:我的公民选举权是在成为右派之后。

 

一次次地交代问题,一次次地接受批判,尤其是《中国美术》杂志点名批判之后,顾乐夫的厄运似乎没了终结。1958年,他不得不告别心爱的课堂,被送到浙江农场接受劳动改造,这一呆就是6年半。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,他以摘帽右派的身份回到家乡,落户曹公祠。紧接着,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,顾乐夫又被警告"不许乱说乱动",陷于政治运动泥潭不能自拔,工作和生活也无着落。几年后,他被分到城中誊印社画了两年的毛主席像,1972年进了东风绣衣厂,因为中美建交后,绣衣外贸需要设计人才,作为当年的三小画家中唯一"落泊回乡"的顾乐夫来说,能有个搞设计的工作,算是老天开了眼。

 

过了几年平静安定的生活,顾乐夫那难以释怀的美术情结、始终发酵的美术细胞、鼓荡于胸的创造冲动,时时在敲击着他的心弦。这期间,他把平生所学化作涓涓雨滴,去滋润那些渴望在绘画天地里耕耘的饥渴的心田,后来在绘画上卓有建树的范扬、邬烈炎、吴维佳、季大纯等等,就是此时投在他的门下的。为此,1978年底,《中国美术》杂志又一次点了顾乐夫的名,批判他在"与无产阶级争夺下一代"。具有讽刺意义的是,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之后,顾乐夫的弟子大多数考上了美院,成为无产阶级的美术家、教育家、理论家。

 


顾乐夫作品:《赶集去》

 

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,顾乐夫的境况进一步改善,先是落实政策调到市二轻局坐了半年的办公室,1979年轻工技校复校后又去教美术和书法。本以为会在这里干到退休,谁知命运的大门向他彻底敞开:南京师范学院(现南京师范大学)急欲引进美术人才,就从报刊上寻找当年被点名的美术尖子,一找就找到在南通半隐居的顾乐夫,于是,1982年底,顾乐夫跨过南京长江大桥,踏进南京师范学院的大门,直到七年后客居美国。